在孩子看來,只要家長和老師說自己做得對,就可以交差了。
可是,有誰天生是喜歡學習的呢?如果沒有從學習中找到樂趣,孩子們通常把學習任務當成一件很為難的事情來對待,有的孩子覺得學習很枯燥,也有孩子不愿意去學校,這都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事情。
家長總是說,整天看電視有什么意思,有時間還不如做幾道題,可孩子們卻認為,整天做題,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,家長和老師實在是太苛刻了。
這一種矛盾如果處理不當,就會讓事情朝反方向發(fā)展,于是大家都開始擔心起來。
前不久,出了一件奇怪的事,上了人民日報。
河南縣城,有個孩子離家出走了,原因簡單得不得了,那就是不愿意學習,在他看來,學習是一件辛苦的事情,寧可離家出走,也不愿意繼續(xù)學習了。
這個13歲的初中生,身高已經到了1米6,可做起事來,卻如此幼稚,留下一張紙條就直接離家出走。
孩子不見了,一家人急得亂了套,四處尋找無果,最終報警,大街小巷都貼了尋人啟事,可孩子一點消息也沒有,整整將近50天,全家人都生活在煎熬當中。
就在人們幾乎要認定這個孩子失蹤的時候,孩子突然出現了,除了有些憔悴以外,所有想象的事情都沒有發(fā)生在他的身上。
這件事情,影響極大,記者在采訪那個孩子的時候,問他這段時間在哪里,孩子說去打工,當初離開,是不愿意學習,想提前見一下世面。
問及為什么想通了要回來,孩子是這樣回答的,天冷了,想回來拿被子,問到接下來的打算,孩子說不會再走了,外面太辛苦,很不容易,和外出打工比起來,學校里的生活要輕松許多。
雖然經歷了提心吊膽,可孩子平安歸來,家里人已經高興得不得了,看到孩子平安無事,他們也沒有嚴厲的指責孩子。
經過這次事件以后,孩子發(fā)現了學習的重要性,這也算是因禍得福。
外出一段時間,他已經認識到沒有知識是不行的,初次步入社會,也體驗到了父母的不易。
這件事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,那就是你嘴里講的那些大道理,孩子未必能夠聽得懂,有時候,放手讓他們去體驗一下,他們會有自己的理解,當然,我們并不是鼓勵孩子離家出走,這兩件事情在本質上是有區(qū)別的。
1:關心孩子并不是時刻讓他們在家長的監(jiān)視當中。
孩子逐漸長大,我們害怕孩子會沾染上不好的習慣,于是,有很多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出去玩,甚至,同學之間組織的一些活動也不讓孩子參加,這樣會讓孩子和其他同學脫節(jié),也會增加家庭矛盾。
適當地讓孩子去接觸一下社會是很有很有必要的,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公益活動,既能培養(yǎng)孩子的愛心,也能鍛煉他們的助人意識。
2:讓孩子體會生活不易,更加珍惜眼前的學習機會。
現在學習壓力大,為了能夠節(jié)省時間,父母會把孩子需要的一切都準備好,孩子的認識也就有了局限性,時間久了,部分孩子就會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,忽略了父母的辛苦,我們應該適當的讓他們去體驗一下,對比之下,他們才能夠更加理解父母,珍惜上學的機會。
3:所謂的好好學習,是用心學,不是學給別人看的。
孩子畢竟在學校的時間比較多,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陪伴他們,要想知道一個孩子學得好不好,也通常是看他做作業(yè)的情況和考試成績,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,設定一個學習目標的重要性,有了方向,他們才會奮勇向前。
如果孩子有集體活動,家長應該支持而不能反對,在方法上面,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嘗試和探索,
你覺得呢?